智慧文旅

智慧文旅

在数字经济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当下,传统文旅产业正面临着 “体验形式单一、服务效率低下、运营管理粗放” 等发展瓶颈。随着 VR(虚拟现实)、AR(增强现实)、大数据、5G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飞速发展,智慧文旅应运而生。它不再是简单的 “技术 + 文旅” 叠加,而是通过技术对文旅资源(自然景观、历史古迹、非遗文化等)、服务流程(出行规划、票务预订、导览讲解)与运营管理(景区客流调控、文物保护监测)进行全链条、深层次的数字化升级,构建起 “技术赋能、体验革新、服务精准、管理智能” 的新型文旅业态。这一业态彻底打破了传统文旅 “时空受限、体验单一” 的固有局限,推动文旅体验从过去 “线下单向接收信息、被动参观游览” 的模式,转向 “线上线下深度融合、游客主动互动参与” 的全新模式,为文旅产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。

一、体验创新:技术重构文旅感知方式

智慧文旅在体验创新层面的突破,让游客与文旅资源的互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,实现了从 “看景” 到 “入景”、从 “了解” 到 “参与” 的升级。
VR 技术应用方面,其核心优势在于打造 “沉浸式漫游” 体验,让游客突破地理空间限制,近距离感受文旅资源的细节与魅力。以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为例,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,受限于文物保护需求,部分洞窟不对游客开放,且游客在开放洞窟内的参观时间也受到严格限制,难以细致欣赏壁画细节。而通过 VR 技术,可对莫高窟开放及未开放洞窟进行 1:1 高精度数字建模,还原壁画上的飞天、供养人、佛经故事等细节,甚至能呈现壁画历经千年的色彩变化轨迹。游客只需佩戴 VR 设备,就能 “置身” 于虚拟洞窟中,自由移动视角,近距离观察壁画纹理,仿佛亲手触摸历史的痕迹。同样,西安兵马俑坑通过 VR 技术,可还原兵马俑刚出土时的彩色原貌,甚至能模拟秦代工匠制作兵马俑的全过程。更具创新性的是,VR 技术还能通过交互设计让游客 “参与” 历史场景:例如在 “虚拟丝绸之路” 体验项目中,游客可选择不同身份(如商人、使者、工匠),在虚拟场景中与其他 “角色” 进行商品交易、文化交流,亲身感受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,这种 “沉浸式 + 交互式” 体验,让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,大幅提升了文化传播的感染力。
AR 技术应用方面,其 “虚实结合” 的特性让静态文旅资源 “活起来”,实现了文化知识从 “静态阅读” 到 “动态感知” 的转变。在博物馆场景中,传统参观模式下,游客只能通过文物展牌上的文字了解文物信息,体验感单一。而 AR 技术的引入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:游客在参观时,只需用手机或 AR 眼镜扫描文物展牌,屏幕上就会立即呈现动态效果 —— 扫描青铜器,可看到虚拟的工匠一步步演示青铜器的铸造过程,从矿石冶炼、模具制作到浇铸成型,每个环节都清晰可见;扫描古画,画中的人物会 “走出” 画卷,做出相应动作并进行对话,例如扫描《清明上河图》,可看到画中的船夫划船、商人叫卖、行人交谈的动态场景,甚至能听到当时的市井声音,让游客仿佛穿越回北宋汴京;扫描非遗手工艺品(如剪纸、刺绣),可看到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的虚拟过程,游客还能通过 AR 交互功能,尝试 “虚拟制作” 非遗作品,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。此外,在自然景区中,AR 技术也能发挥独特作用,例如游客扫描景区内的山体、岩石,可看到虚拟的地质演变过程动画,了解景区的形成历史,让自然景观的观赏更具知识性。

二、服务优化:数据驱动精准文旅服务

智慧文旅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,重构了文旅服务流程,实现了从 “标准化服务” 到 “个性化服务” 的转变,让游客的出行体验更便捷、更贴心。
大数据应用方面,其核心价值在于精准洞察游客需求,提供定制化服务。大数据平台通过整合游客在 OTA 平台(如携程、美团)的搜索记录、出行预订数据、社交媒体分享内容、景区消费记录等多维度信息,构建精准的游客画像,分析游客的出行偏好(如喜欢自然景观还是文化遗址)、消费习惯(如倾向高端酒店还是特色民宿)、时间安排(如偏好周末短途游还是长假长途游)。基于这些分析结果,平台可向游客精准推送个性化目的地:例如为亲子家庭推荐包含儿童游乐设施、科普体验项目的主题乐园或动物园;为文化爱好者推荐非遗工坊、古籍修复体验基地、小众历史博物馆;为户外爱好者推荐徒步路线、露营基地等。同时,大数据还能根据游客的出发地、出行时间、预算范围,自动生成包含交通(高铁、航班、景区直通车)、住宿(靠近景区、性价比高的酒店或民宿)、景点路线(合理规划游览顺序,避免路线重复与拥堵)、餐饮(推荐当地特色美食店铺)的智能行程规划,游客可根据自身需求微调行程,大幅节省了出行规划时间。此外,大数据还能实时推送景区动态信息,如景区实时人流、天气变化、临时活动(如非遗表演、灯光秀)等,帮助游客及时调整行程。
人工智能应用方面,“数字导览员” AI 小程序的推出,有效解决了传统导游服务 “覆盖范围有限、服务时间固定” 的问题。游客只需在手机上下载该小程序,即可享受 24 小时不间断的智能导览服务。“数字导览员” 支持语音问答功能,游客可随时询问景区历史文化知识(如 “这个景点的历史背景是什么”)、游览信息(如 “最近的卫生间在哪里”“下一场表演什么时候开始”)、周边服务(如 “附近有哪些特色餐厅”)等,AI 小程序会以清晰、简洁的语音进行回答,其回答准确率可达到 95% 以上;同时,小程序具备实时定位导航功能,可根据游客当前位置,规划最优游览路线,并实时引导游客前往目标景点,避免游客在景区内迷路;此外,部分 “数字导览员” 还支持多语言服务(如英语、日语、韩语),满足境外游客的导览需求。例如,在苏州园林景区,“数字导览员” 不仅能讲解园林的建筑风格、造园理念,还能根据游客停留时间,推荐适合的游览重点,让不同需求的游客都能获得良好的导览体验。

三、运营管理:智能技术提升文旅管理效能

智慧文旅通过物联网、区块链等技术,实现了文旅运营管理的 “精细化、智能化、透明化”,为文旅企业降本增效、保障文旅资源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智慧景区系统应用方面,物联网传感器的部署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关键。景区在出入口、主要游览路线、热门景点等区域部署客流密度传感器、视频监控设备,实时采集游客数量与分布数据,这些数据会同步传输至智慧景区管理平台,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,生成景区实时人流热力图,管理者可清晰掌握各区域客流情况。当某区域游客密度超过安全阈值,或景区整体游客数量接近承载上限时,系统会自动触发预约限流机制,通过景区官方小程序、OTA 平台暂停售票或限制新游客进入,并向已入园游客推送人流预警信息,引导游客前往人流较少的区域,避免发生拥挤踩踏事故。同时,物联网传感器还能实时监测景区环境数据,如温湿度、PM2.5 浓度、噪音分贝、土壤湿度等,当环境数据异常时(如 PM2.5 超标、温度过高),系统会自动通知环保部门采取相应措施(如启动喷雾降尘设备、调整景区开放时间),保障游客游览环境安全。此外,在文物保护方面,物联网传感器可监测文物保存环境的温湿度、光照强度、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,当指标超出文物保存适宜范围时,系统会自动触发报警,并联动相关设备(如空调、除湿机、遮光帘)调整环境参数,确保文物安全。
区块链技术应用方面,其 “去中心化、不可篡改、全程可追溯” 的特性,为文旅文创产品的溯源认证提供了可靠解决方案。近年来,非遗手工艺品(如景德镇陶瓷、苏绣、景泰蓝)、文旅文创产品(如景区主题文创、历史人物周边)成为文旅消费的热门品类,但市场上也存在大量假冒伪劣产品,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,也影响了非遗文化与景区品牌形象。区块链技术的引入,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:以非遗手工艺品为例,在产品生产环节,将非遗传承人的资质信息、原材料来源(如陶瓷的瓷土产地、苏绣的丝线材质)、生产过程(如每道工序的负责人、制作时间)等信息实时上链存储;在销售环节,为每件产品赋予唯一的区块链 “数字身份证”(如二维码),消费者购买产品后,可通过扫码查询产品全流程信息,验证产品真实性。例如,在故宫文创产品中,部分高端文创(如故宫口红、古籍复刻本)采用区块链溯源技术,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产品设计团队、生产厂家、质量检测报告等信息,有效杜绝了假冒产品,提升了消费者对文创产品的信任度,同时也保护了非遗传承人与景区的知识产权。

四、多领域覆盖:智慧文旅推动产业高质量转型

如今,智慧文旅已深度渗透到景区、博物馆、非遗传承、乡村文旅、红色旅游等多个文旅领域,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应用案例,成为推动文旅产业从 “规模增长” 向 “高质量发展” 转型的核心新引擎。
博物馆领域,“数字故宫” 小程序是智慧文旅的典型代表。故宫博物院拥有超过 186 万件馆藏文物,但受限于物理展馆空间,能与游客见面的文物不足 1%。“数字故宫” 小程序通过 VR、AR、3D 建模等技术,将大量馆藏文物进行数字化呈现,推出 “全景故宫”“V 故宫”“故宫名画记” 等特色板块。“全景故宫” 允许游客在线 “漫游” 故宫未开放区域(如养心殿、倦勤斋),近距离欣赏宫殿建筑细节;“V 故宫” 通过 VR 技术,让游客 “置身” 于虚拟宫殿中,感受古代皇家生活场景;“故宫名画记” 则以超高像素呈现《千里江山图》《清明上河图》等名画,游客可放大画面,清晰看到画中的细微笔触与细节。上线 3 年来,“数字故宫” 小程序累计服务超 10 亿人次,不仅让故宫馆藏文物突破了物理展馆的限制,走向了更广阔的大众,也让故宫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得以传播。
乡村文旅领域,云南丽江通过 “智慧丽江” 平台,实现了乡村文旅资源的整合与服务升级。丽江古城及周边乡村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(如古城建筑、纳西族非遗文化、乡村自然风光),但过去存在资源分散、服务标准不统一的问题。“智慧丽江” 平台整合了古城导览、民宿预订、非遗体验预约(如纳西族东巴纸制作、手工银器打造)、乡村旅游路线推荐、当地特产购买等功能,游客通过平台可一站式完成乡村文旅出行的所有准备。例如,游客可在平台上预约纳西族非遗传承人面对面教学,体验东巴纸制作过程;可预订具有纳西族特色的乡村民宿,并了解民宿提供的特色服务(如纳西族家访、篝火晚会);平台还会根据游客需求,推荐乡村徒步路线、采摘体验基地等。通过 “智慧丽江” 平台的应用,丽江乡村文旅服务更加标准化、便捷化,游客满意度提升至 95% 以上,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,推动了乡村文旅的可持续发展。
红色旅游领域,智慧文旅也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例如,延安革命纪念馆推出 “红色记忆” VR 体验项目,通过 VR 技术还原延安时期的重要历史场景(如延安窑洞、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斗场景),游客可 “参与” 其中,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;部分红色旅游景区还利用 AI 技术,开发了 “红色文化知识问答”“革命历史人物故事讲解” 等功能,让红色文化传播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。
从整体来看,智慧文旅不仅通过技术手段让沉睡的文化资源(如小众历史古迹、濒危非遗文化)“活起来”,通过线上平台让这些资源 “走出去”,触达更广泛的受众;更通过体验创新、服务优化,满足了游客对个性化、高品质文旅体验的需求,提升了游客的获得感与满意度;同时,智慧文旅还为文旅企业降低了运营成本(如通过智能管控减少人力成本、通过精准营销降低推广成本),提升了管理效率,为文旅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在未来,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与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,智慧文旅将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,为文化强国建设与旅游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。